欢迎访问抚顺市就业网

您的位置:首页-就业要闻

 
就业服务网格化 细微之处见真情
浏览:160次    时间:2011年6月13日
 
     棚改回迁住新楼,就业困难别犯愁,援助行动丝丝情,幸福生活有盼头。对棚改回迁居民实行重点援助,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实行兜底安置,对“4050”人员采取培训上岗政策,对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专项培训……“十一五”期间,我市实现实名制就业63.9万人次,普惠制培训24.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2006年,市委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全市要以“零就业”家庭、困难家庭,特别是棚户区居民为重点,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推进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稳定就业率和整体就业水平。5年来,市委、市政府主动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使全市的就业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城镇就业形势逐年好转,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遍及城乡,就业、再就业工作迈上新台阶。
    铺开棚改回迁居民就业的大路
    过去五年,我市以实施新一轮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为重点,发挥促进就业的整体功效,提升就业服务能力,优化就业服务质量,使城镇就业形势逐年好转,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低了0.5个百分点。其中,突出抓好棚改回迁居民再就业工作是重点,也是亮点。
    家住望花区北厚社区的于增平、董秀芹夫妻原来都没有工作,孩子在上小学,全家靠低保金勉强维持生活。北厚棚户区改造后,他们住上了新楼房,可“开门七件事”却让这个本就很拮据的家庭更加犯愁。北厚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了解到董秀芹有些清洗衣物的手艺后,四处奔走,帮她开了一家衣物干洗服务店。于增平也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临时性工作,每月收入七八百元。“现在收入比较稳定,算是脱贫了。我们夫妻俩都卯足了劲儿,要好好培养孩子,这生活很有盼头儿。”——董秀芹笑着说。
    “十一五”期间,我市棚改工程浩大,涉及居民多,且其中很多都是于增平、董秀芹这样的下岗、失业人员,很多家庭都是“零就业”家庭。棚户区改造后,为使其“住得起、住得稳、住得好”,市委、市政府强调,要突出抓好棚改回迁居民的就业工作,还出台了9项针对他们的就业、再就业专项优惠政策,涉及公益性岗位、普惠制培训、创业资金、小额担保贷款、“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棚改回迁地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等多个方面。同时,市劳动就业管理局采取积极措施,全面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回迁居民稳定就业。各县区的就业管理部门积极开展手工编织等家庭手工业,打造“无围墙工厂”,使有劳动能力、但受一定条件限制的棚改回迁居民实现了就业。此外,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形式,创建和选择适合棚改回迁居民就业的企业作为安置基地,为其就近上岗创造了条件;而通过普惠制培训和成建制劳务输出,提高了回迁居民的技能水平,引导其走出去就业。最后,充分利用棚改腾空土地,建立了一些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市场和“再就业一条街”,促进回迁居民就业。到目前为止,全市棚户区有下岗、失业人员3.45万人,其中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3.29万人,现已实现就业3.29万人,就业率达98%。
    架起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桥梁
    南花园街道三利社区居民才忠林肢体残疾四级,生活困难,有劳动能力。通过入户摸查,有关部门为他提供了一对一的专项就业援助,了解到他想从事公益性岗位工作。经过多方努力,结合其实际情况,有关部门最终为他就近安排了工作。现在,才忠林是三利社区残联协管员,有了固定收入。2006年以来,城乡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全市配套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各类劳动者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开展了就业援助系列活动,为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4050”人员和残疾人成功就业、稳定就业搭建了平台,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在就业援助系列活动中,新抚区劳动就业管理局为辖区内不同的援助对象制定了不同的援助计划。比如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和残疾人文化水平偏低、技能单一的特点,组织开展免费的技能培训,通过提高其职业技能使其实现稳定就业;望花区劳动就业管理局将辖区内的就业援助对象按照年龄、就业愿望、就业能力等不同因素分类,综合运用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培训等措施,为其制订针对性强的服务计划书,帮助其实现就业;顺城区劳动就业管理局逐步建立了全区统一的《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季度跟踪走访记录》,对援助期间未实现就业人员,根据其本人的意愿为其推荐工作,直到其实现就业为止;东洲区劳动就业管理局对认定的帮扶援助对象,提供适合他们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并组织有针对性的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各类就业困难人员专场招聘会,为其提供即时就业岗位、再就业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抚顺县、清原县和新宾县的劳动就业部门也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多渠道扩大就业,重点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开展专项培训,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同时,市就业部门积极鼓励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潜能的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并给予扶持,很好地形成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机制和氛围。“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扶持创业带头人3668人,带动就业2.5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088万元。
    打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门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加,其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就业压力日渐加大。为做好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市相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开展抚顺市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抚顺市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等政策,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范畴,努力帮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
    市就业局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实施了就业指导服务,全市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面向高校毕业生实行全方位免费服务,包括免费参加现场和网上招聘活动、免费求职登记、免费参加普惠制培训等。在开展高校毕业生免费技能培训活动中,市就业局充分发挥全市大中专院校普惠制培训基地的作用,针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制订培训计划、设置培训专业,综合市场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工作,以提高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和稳定率。先后在抚顺石油化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等开办了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班,通过开展订单培训,使80%以上的学员实现了就业。同时,抚顺市就业局开展了“千企万岗”就业见习活动,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自2009年以来,全市共有81家就业见习企业提供了2625个就业见习岗位,并为230名高校毕业生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这些人见习期满后,共有194人与见习企业签订了长期劳动合同。此外,针对部分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量不高、或自身技能状况与社会需求不符的情况,市就业局还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了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他们可根据自己原专业基础和个人意愿,选择申报其中的一个专业参加培训,以此增加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成功率。
    另外,市就业局通过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的方式,安置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近两年来,已开发721个公益性岗位。唐艳毕业于沈阳理工大学,父母都是下岗工人。2009年4月,她通过公益性岗位考试被分配到望花区就业局培训中心工作。一年多的时间,她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成为业务骨干。“工作稳定,有成长空间。”她这样评价公益性岗位,也十分珍惜这份工作。
    构筑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网络
    截至2010年底,全市的36个街道、49个乡镇都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277个社区、613个行政村都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形成了市、县(区)、街道(镇)和社区(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从而实现了城市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向农村地区覆盖,推进了劳动保障工作城乡一体化。
    1998年,我市开始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就业工作从基层抓起,其经验在全国推广。“十一五”期间,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实施办法,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劳动保障工作站主要负责掌握辖区内各类人力资源的就业基本情况,建档造册,从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证件办理、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随着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岗位对接在社区、技能培训在社区、政策援助在社区、就业服务在社区已经基本实现。通过信息平台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及时提供供求信息,很好地实现了供求双方信息对称,降低了劳动力求职成本,提高了用人效率。
    2009年,在巩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成功基础上,我市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街道”活动。活动中,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平台作用,有针对性地对辖区内有就业意愿的人员进行调查摸底,帮助其实现就业,并将贯彻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作为立足点,使辖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享受到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公益性岗位补贴、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通过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宣传典型事例的方法、营造新的择业标准和就业观念、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深挖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目前,全市有238个社区创建为“充分就业社区”,占总数的85%,7个街道达到了创建“充分就业街道”标准。
    民生之本,就业优先,新的时期,有着新的挑战。全市“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用双手创造财富、改善生活。可以想象,随着充分就业工作的不断推进,社会上的就业机会会更多,岗位会更稳定,保障会更充分,老百姓的腰包会鼓起来,腰杆会挺得更直,脸上的笑容会灿烂。 (抚顺日报)
版权所有:抚顺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网站标识码:2104000028(   技术支持 抚顺经纬网络 网站地图
地址:抚顺市新抚区东十路3号(市政府原址南院东楼)  邮箱:fsjy@fsjy.gov.cn  邮编:113008